查看原文
其他

《”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 第三十四期:语言与政治

天津外国语大学 文明互鉴文明互译 百家谈 2022-12-22


本/期/主/题:语言与政治

主持人:杨可


主持人:杨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词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作用的与日俱增,政治活动戏剧化的加强等诸多因素导致社会对语言与政治问题,对政治交际理论与实践日益关注。语言与政治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但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界如何看待语言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它在学术界占有怎样的位置?以及应该占有什么样的位置?今天我们邀请几位中外专家共同探讨这一话题,分享他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见解,期待能抛砖引玉。


政治语法

——研究现代人生活的语言学视角


刘齐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德国语言哲学家魏斯格贝尔(Weisgerber)意图在哈曼(Hamann)、赫尔德(Herder)和洪堡特(Humboldt)三哲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关于“语言力量”的哲学。根据魏氏,语法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思维方式以及民族精神籍以进入语言的途径。语法,凝聚了社会文化思潮变迁和人的思维及生存方式,体现了人对自己和世界的塑造。魏氏的这一思想逐渐被后人演绎为政治语法分析视角,用以观察和分析现代语言中日益增强的对人具支配性意义的语法结构特征。

德国语言学中政治语法研究的发展与现代德国历史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现代德国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纳粹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东西分裂和两德统一,特殊的政治历史因素和传统的哲学背景促使德国语言学愈加重视语言对人的影响和塑造的研究,并形成以深入挖掘语言内在政治含义为要旨的德国语言学研究新趋势,最终形成针对反映人的政治社会思维方式和行为的语言结构的政治语法研究。德国诗人Helmut Heißenbüttel是提出政治语法概念的第一人,其以诗人超乎寻常的现实感知,以“政治语法”为题建构了语法结构与现实的对应。该诗巧妙地运用德语独具的语法手段,通过几个词的顺序转换勾勒出其时德国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这里,我们在保持原诗语序的前提下有意识使用隐喻表达将其译出:

Verfolger verfolgen die Verfolgten. Verfolgte aber werden Vefolger. Und weil Verfolgte Verfolger werden

追逐者追逐被追逐者,被追逐者变成追逐者,因为被追逐者会成为追逐者

werden aus Verfolgten verfolgende Verfolgte und aus Verfolgern verfolgte Verfolger ...

被追逐者成了追逐的被追逐者,而追逐者成为被追逐的追逐者......

     其实,纵观现代世界各民族的语言生活,哪种社会语言生活离得开政治?可以说,政治语法结构与民族文化中形成的思维结构以及人的社会行为意识紧密相关,即某个语言共同体的人在长期社会化生活过程中将基本的社会行为方式,以及对世界的理解通过语言的形式固定下来,构建起政治话语世界。同一社会成员在接受语言的同时也接受了被语言固化了的政治规则,并因此呈现同样的政治行为。与一般使用中的语言使用规则一样,政治化的语言使用规则也是一系列的规则系统,约束着使用人的语言选择。而且,在语言使用中这样的语言结构会显得特别突出,如van Dijk所指出,“某些语义结构可能比另一些起更大的作用”。那么,哪些结构怎样和为什么会起更大的作用?对此问题的解答就是政治语法研究的任务。



作为政治语言阐释学的政治语言学:

语言与政治的跨学科多维研究


彭文钊

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语言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虽然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语言中的政治因素就是修辞学及论辩术的研究对象,但直到20世纪后半叶,学者们才真正从学理上提出并厘清政治语言、政治话语等概念,并由此开始了语言与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专门研究。政治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首先由俄罗斯学者丘季诺夫提出,并出版了名为《政治语言学》的学术期刊。近十年来,我国(国际)政治语言学研究分别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界和语言学界深入开展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政治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与问题领域

在我们看来,从语言学的角度,政治语言学是建立在语言学和政治学交叉点上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它主要运用语言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语言与政治的共变关系问题,旨在通过政治交际研究作为言语活动的政治话语,研究通过语言运用获得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操控的规律与策略。

从范式理论出发,政治语言学研究是在人类中心论范式指导下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一般而言,语言学的人类中心论范式可以围绕以下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对象域维度,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关系域维度,讨论人与人的关系,其实质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不同活动领域的符号表征;三是认知域维度,在人与自我的关系问题上,研究重心指向人的心智或意识,研究信息生成、输出与理解过程及其规律,反映人与自我的关系。

基于以上三个维度,政治语言学研究可以分别进入三个问题域。一是政治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政治观。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基于语言与政治互动关系,研究作为对象域的政治交际行为体,通过文本和话语建构意义系统和权力问题;研究作为对象域的国际体系结构和作为社会类别的国家、国际体系、国际议程中的身份与认同问题。二是研究作为言语交往行为的政治交际及其基本模式类型,研究政治交际主体间的信息传播、理解与解释过程,研究话语运行规律与话语生成、理解与解释策略,研究权力与话语的相互建构问题。三是意义理解与阐释的策略与方法、信息传播的语言世界观、话语决定论及其背后的民族心智与语言意识问题。

显然,政治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基础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性质。语言学与政治学构成其学科基础,传播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与政治语言学息息相关。从其研究对象——语言与政治共变关系出发,可以将政治语言学分为两个研究方向:1)政治语言学(политико-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подход)方向,可以称其为语言学的政治语言学;2)语言政治学(лингвополитологический подход)方向,可以称其为政治学的政治语言学(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ая политология / лингвополитология)。

政治语言学的语言学方向关注的是政治交际中的语言运用问题,政治交际双方作为主客体关系,努力实现一方(主体)对另一方(客体)的交际意向(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ая интеция)如何能够通过语言(言语)手段得到实现。学者们在语言学取向中关注的并非政治交际本身,而是保证政治交际获得成功的特定语言(言语)手段,侧重语言的政治性研究。

政治语言学的政治学取向关注的恰是政治交际本身。政治交际广泛存在于国家、社会团体、社会不同阶层及其代表人之间,政治交际的本质在于通过对话获得交际主体双方的理解与共识。该方向着眼于政治交际的对话性,更注重语言之于政治交际的参与性与制约性,学者们多从政治作为语言存在、语言对政治的建构、话语权与霸权话语、语言战略与国家软实力、话语建设与国家安全、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等角度切入,寻求对政治交际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指导,侧重政治的语言性研究。

政治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语言观与政治观

人类中心论范式为政治语言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解释学基础。哲学解释学融语言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为一炉,为政治语言学提供了学科意义上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框架,体现了政治语言学以文本中心论为核心的语言观和以话语为中心的政治观。

政治语言学的语言观要从学科意义上作为本体论存在的文本中心论出发。政治文本成为研究政治语言学语言与政治共变关系的物质载体、过程表征、描写与解释的对象物,成为语言与政治研究的起点和最终归宿。这样,语言的主体性就具体化地表现为文本的主体性存在。文本取代了语言在哲学解释学意义上的本体论地位,成为政治交际主体与作为知识系统存在的语言的政治世界图景之间的中介项和阐释中心。在政治语言学学科论域内,政治文本概念将弥合哲学解释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分歧,从历时也从共时角度,回答政治文本意义生成、理解与解释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

政治语言学政治观的本体论以话语为中心。话语成为理解与解释政治世界或政治现实的出发点和决定因素。福柯将话语提升到本体论层面,构建了话语与世界、话语与话语、话语与权力、话语与自身的话语理论体系。宏观方面,政治话语成为作为政治交际主体的发话人、受话人与政治世界(现实)之间对话关系的中介项和阐释中心;微观方面,在政治语言学的政治学方向上,立足于主体地位的政治话语实现了政治交际主体间的话语实践。政治交际的主体间性问题是话语对话性的具体实现形式,为研究国际制度活动的主体间意义提供了话语分析视角。

作为政治语言阐释学的政治语言学

从哲学认识论、库恩范式理论和人类中心论入手,从哲学解释学出发,我们尝试将哲学解释学三位一体的语言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作为政治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进而分别提出以政治文本和政治话语为中心的政治语言学学科意义上的语言观和政治观,形成了语言学的政治语言学和政治学的语言学两个方向上的总体理论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可以将文本理论、意义理论、话语理论、互文-对话理论、社会建构论、交往行动理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等思想与方法,统一整合在语言观与政治观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模式之内,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为政治语言学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论模式和分析工具。

基于文本与话语的可理解性与可阐释性特征,综合政治语言学语言观和政治观的基本认识,可以认为,哲学意义上的政治语言学是一门以意义作为本体存在、以语言世界观作为认识论基础、以对话主义作为方法论指引的政治语言阐释学。它以政治文本与政治话语为中心和基本单位,以文本分析与话语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可以分别在语言学和政治学两个方向上对语言与政治共变关系进行描写性与解释性研究,其实质是通过在场的政治文本或政治话语揭启不在场的权力与知识的共生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符号化折射与映现关系。


政治语言学不是一种时髦幻影

А.П.丘季诺夫

俄罗斯乌拉尔国立师范大学教授、《政治语言学》杂志主编

费俊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俄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原作者 丘季诺夫  编译者 费俊慧


目前,关于政治语言学的地位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观点一,即许多权威专家认为的,政治语言学是处于两种“经典”人文科学(在此指语言学与政治学)之交的新科学;观点二,认为政治语言学是针对政治交际的语言学,也就是说与法律语言学、医学语言学、民俗语言学和其他“非经典语言学”一起,是语言学单独的部分之一,是语言学框架内的学科方向,或者就是功能修辞学的子方向;观点三,将政治语言学视为一种仿像。

也可能还有一种定义政治语言学的方法,即将它限定为语言科学联合体(指具有不同地位的科学、科学方向、科学流派和其他现象的联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语言学和其他基础科学之交产生的学科方向中可列举出数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地理语言学、生物语言学等,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将神经语言学、本体语言学、性别语言学纳入其中。我们所探讨的科学方向具有不同程度的认可度和权威性。从该角度看,上述产生于基础科学学科交叉中的交叉科学(科学方向)更“幸运”一些。相应地,根据特定研究对象(交际领域)而区分的科学方向则没那么“幸运”,这一类包括法律语言学、媒体语言学、教育语言学、文献语言学,以及尚待认可的医学和其他类似的语言学。这一系列中,生态语言学具有特殊的意义。语言学界对政治语言学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些语言学家对生态语言学的态度。一方面,它越来越引起专家和广大社会民众的共鸣;另一方面,它在专业圈内仍然没有得到比如像心理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或社会语言学那样的一致认可。

有必要划分出一套特定的标准,以便判断不同研究类型是否具有作为一种特殊科学方向的资格,该学科方向可以被视为不同科学联合体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讨论政治语言学的地位时,可以参考一些标准,这些标准包括以下指标,它们代表了同行和公众的认可度:1)研究范围的深化和扩大,2)其他学科方向和流派对相关方向成果的认可,3)出版方面的活跃度,4)专门的学术期刊,5)专门的学术会议,6)相关课程纳入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学计划、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的出版发行,8)相关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建立,9)科研项目立项资助,10)形成一套被广大专家认可的基本概念术语,11)运用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12)学术带头人和相关科学流派得到社会认可。参照以上标准,可以认为政治语言学不是一种时髦幻影或仿像,而是客观存在的科学现实,是一门有前景的科学方向,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政治语言研究方兴未艾

杨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俄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语言学是一门多边缘、多层次的立体性学科,它与众多的人文学科以及一些自然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告诉我们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问题,而是成为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一个起点和基础。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稍后的法律语言学、军事语言学、生态语言学等新学科的兴起,都说明了语言研究转向动态,朝着接近自然语言本来面目方向发展,而关注语言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这种发展的又一进步趋势。

中外学术界对语言与政治两者之间相互关系问题的兴趣由来已久,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该问题的见解不一,但都承认语言与政治的紧密联系,认同语言在政治领域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以俄罗斯为例,政治语言研究在俄罗斯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俄国时期的政治语言研究、苏联时期的政治语言研究和苏联解体后的政治语言研究。到21世纪初,政治语言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治语言学(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лингвистика)。至今,俄罗斯政治语言研究已形成了几个主要方向:第一种方向源于古希腊罗马政治语言研究的传统观点。它将语言单位视为传达思想的形式和修饰思想,使之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更具实际意义的方式。它主要关注政治文本构成及其改编的手段。第二种方向的基础是认知方法。它将言语活动视为人们意识中所存在的世界图景的反映,视为研究民族、社团和个体心理的材料。第三种方向的基础是话语方法。它在话语中研究政治文本,即注重相应文本运作和建立的条件,以及相应的文本与其他文本、民族文化和传统、地区与国家和世界政治情境的相互作用。最后,还有一些政治语言研究的综合性方法。学者们用文化学、语言文化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对比和类型语言学的典型方法充实认知、话语或修辞分析,同时广泛运用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理论丰富政治语言学的基本方法。政治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论题包括政治隐喻研究、政治概念分析、政治操纵研究、政治体裁研究、政治话语研究等。俄罗斯目前的政治话语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以下几种话语类型的探讨上:国家政治话语、某一时代的政治话语、关于某一政治事件的话语、政党(政治运动)的话语、政治家的个人话语等。

政治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进一步建构其理论框架,形成其术语体系,明确其研究范畴,完善其研究方法,这些有待中外学者长期共同努力。


排版:孙昱峰

审核:周和军 杜树标

2021-12期,总第34期

主编:王铭玉

副主编:田海龙 姜龙范 郭太 刘宏伟

相关链接:

首期开篇:专家与您共话文明之传播

第二期:话语之互动

第三期:“后疫情时代”国际关系研判

第四期:学悟齐进,译研相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感悟

第五期:文化之外译

第六期: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第七期:《“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推动后疫情时代媒体融合发展  讲好中国故事

第八期:新全球化与文化传播

第九期:“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判

第十期:文明传播与互鉴

第十一期:新文科,新变革

第十二期:文章翻译学

第十三期:文明互鉴中的文化自信

第十四期:日本国家战略定位与中日关系走势

第十五期:符号学王国

第十六期:政治文献的外宣翻译

第十七期:丝路文化与东方文学的交流互鉴

第十八期: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与全球治理

第十九期:时代呼唤翻译哲学

第二十期:翻译与文化交流

第二十一期:互动·多元——跨世纪学术研究的主题思维

第二十二期:法律翻译

第二十三期:中俄文明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聚合性”意识

第二十四期:中央文献英译研究需要理论创新

第二十五期:中俄文学交流

第二十六期:政治文献翻译与政治话语的再创造

第二十七期:文明互鉴语境下的中国语言学研究

第二十八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

第二十九期:时代重任与多元外语人才的创新培养

第三十期:中央文献外译天外师生谈

第三十一期:体认语言学学科建设及相关话题研究

第三十二期:研究问题的形成及其发展

第三十三期:功能视野下的外语人才培养

《“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上线啦!

《“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投稿须知

《“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专栏参考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